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水利建设仍面临“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严峻局面。为此,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直面水利发展,立足国情水情变化,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明确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高达4万亿元。如此巨大的建设任务,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水利类专业人才,尤其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生产一线和基层水利单位“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水利高职人才。但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的水利人才队伍尚难以适应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基层水利单位人才短缺等结构性问题客观存在,而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紧缺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利事业的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水利高职人才是基层水利建设的主力军,其基本素质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着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利高职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不仅是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也是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的重要指标,是培养适销对路的高职人才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之一,是水利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前提,也是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依据。
一、基本素质分析
水利类高职教育属于工程教育范畴,而CDIO则是近年来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其人才培养的初衷就是造就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能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职业工程师,这与水利类高职技术人才的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相当吻合。为此,很有必要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以构建与CDIO工程教育内容和课程大纲相适应的水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结合行业现状调研与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对当代水利高职人才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进行科学分析与客观定位,其基本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职业道德、精神、责任感
我国现在的工程教育乃至普通教育多以传授知识为核心,忽视对人的培养,对能力与素质的关注,尤其缺乏对历史、社会和环境的认知与责任教育,加上社会其他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诚信、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普遍缺失,个人利益至上,团队意识匮乏,导致许多工科毕业生的现状与现代企业的用人要求有相当差距。事实上,道德、精神、责任更多地是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与社会面貌,是基本素质的基石。传统美德是致力于个人的修身养性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当今社会,每一个人应该在社会公共道德、职业道德的许可范围之内,取舍个人利益,维护公共利益,完成社会责任。
(二)健康体魄、健康心理
身心健康是从事一切工作乃至享受生活的基础。水利工程的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相对艰苦,更加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这是完成工作的前提。身体素质通常指身体的健康程度,对自然环境和人才环境的适应能力,以人体的抗病能力,对于外部环境的反应力和耐受力体现。身体素质好,勤奋耐劳,是成就人生事业的第一步,勤能补拙是良训。心理素质通常指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和应变,是智、情、意三个方面的表达。顽强的奋斗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新环境中的成长、创造力和对困难的承受力都是心理素质的对外表现。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水利事业必不可少的团队协作精神与敬业精神的落脚点,水利行业精神“献身、负责、求实”,虽然只有六个字,但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是对水利高职人才身心素质的基本要求。其原因是水利工程的重大性和复杂性,工作条件的艰苦性,工程失事后果的严重性,从本质上决定了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的水利人才必须具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职业素养、吃苦耐劳的生活信念、严谨求实的敬业精神。
(三)合理知识结构
水危机已经渐行渐近,水利建设也已经从当初的工程水利开始向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生态水利转变。事实上,随着治水观念的转变,现代水利建设要求通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倡导人水和谐。水利学科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学科,而是与经济、管理、环境、生态、信息、法律等相关学科有机融合的综合性学科,水利人才需求也处在结构性调整之中,传统的单一型人才需求呈下降趋势,培养懂专业、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水利的主导方向。此外,在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与行业所要求的水利人才知识面更为宽泛,“懂法律、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结构从本质上确定了人才培养必需的知识结构。水利高职人才不仅应掌握够用的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对环境、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是水利高职人才基本素质的核心内容,如何在水利类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安排中体现所需的知识结构,是当前水利高职教育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
二、基本能力分析
能力是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运用智力、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获得的、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身能量[3]。能力通常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类:一般能力指在一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力、记忆力等。特殊能力是指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如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水利类高职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应该是指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获得的综合素质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的实际本领和技能。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水利类高职学生除了一般能力之外,作为工程建设一线技术管理人员还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一)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
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之一,但又要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逐步积累和逐渐提高。专业教学中,除开设语言文字类课程之外,更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与社会诸多领域有关联,涉及到多个学科、多个职能部门、诸多的不同层次的工程建设人员,离不开语言交流与文字材料传递。业务水平的高低、政策与法规理解程度都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水利行业也开始参与国际竞争,作为生产一线的水利高职人才,如果没有一定的外语基础,显然在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难以有所作为。外语教育不光指基础外语,更应该包括专业外语,在有关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材中附带专业词汇的外文索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引导方式,也是提升语言能力与交流能力的重要环节。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事,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是未来职业生涯的通行证,是人际沟通与交流、组织协调与管理的基本需要,是学生适应工作能力的重要基础。
(二)思维判断与分析能力
水利工程建设要受到地形、地质、气象、水文、国家政策与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本质上要求水利类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有敏锐的思维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以应对工作实际中的各种变化情况。此外,要具有一定的文献情报检索技能,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技、生产、经济、能源、政治、文化、环境等信息变化情况,在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出对实际工作有用或有帮助的信息,提高工程建设的水平或效益,同时也体现应有的职业敏感性与工程整体意识、分析与综合能力等。
(三)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
水利类高职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数理、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同时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应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以解决工程实际中常见的专业技术问题。比如说,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字图表处理能力、工程测量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以完成日常的技术管理与技术服务工作。这是水利类高职专业学生最具直观表现力的工作能力,是知识应用能力的基本体现,属于较低层次的专业技能。此外,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与分析计算能力,具有简单的水文、水力、结构等方面的分析计算能力和一定的施工组织、经济分析、造价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属于较高层次的专业能力,是后续职称提升与业务能力拓展的基础。但限于水利高职的学制以及学生的基础,掌握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很难,只能强调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重在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尽可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更快上手,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四)创造、创新能力
水利工程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优化、配置、节约相关的水问题,强调将工程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以保证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要创造、创新水利工程技术和理念。学生也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尽可能使其掌握创新方法与创新技巧。但高职层次的水利类专业学生,因其本身诸多因素的限制,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可以尝试开设一些新技术课程。比如,与“数字地球”相关的3S(RS,GIS,GPS)技术,以“数字水利”为特征的水利信息化技术等。学生的眼界与知识面宽阔了,才有利于在工作中技术创新,这应该是学校教育必须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地倡导的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
(五)应变与承受挫折的能力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水利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水利工程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具有一定的妥善处理工程建设中各方关系的应变能力,是学生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此外,从技术管理向项目管理乃至行政管理的转变,是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学生经常遇到的角色转换问题,如何适应并胜任职业领域的角色变换,养成善于学习与终生学习的习惯非常重要。除了训练学生的职场应变能力之外,还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承受挫折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多为家庭的宠儿,而社会竞争免不了会承受失败。因此,教会学生学会放弃、学会忍耐,也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
当代水利建设正在以全新的治水理念,前所未有的投入,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走生态水利之路,这对一线的水利高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是水利行业兴旺发达的基石,是水利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学校要尽快转变工程教育观念,明确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体现“面向工程一线”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按工程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确立实验实训体系,以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课程学习、生产实习、毕业实践融为一体,以构思(
Conceive)、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和运作( Operate
)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开展水利类高职人才教育,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开放办学环境,从邀请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订开始,实施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首先培养一批具有工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双师教师”,将培养水利类高职学生工程能力的意识体现在每一位教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真正为国家培养一大批水利一线实用的技术人才。